安徽日報記者 賈克帥
5月,對于馬鋼第四鋼軋總廠首席操作技師單永剛來說是一個喜悅的季節。不久前,他剛剛領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我將扎根生產一線,攻克‘卡脖子’難題,爭取再立新功!”在與記者交談之余,單永剛盯著工作室墻上“大膽創新,匠心鑄夢”的標語,感慨地說。
煉鋼爐外精煉是鋼鐵冶煉的重要工序,也是決定煉鋼質量的重要一環。1996年,單永剛參加工作,當時的馬鋼恰好引進了爐外精煉設備,他有幸成為第一批從事煉鋼爐外精煉的技術工人。
“鋼水出了轉爐后,就進入爐外精煉環節,由于不同的產品對鋼水質量標準要求不同,生產冶煉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去解決難題,以滿足生產需要?!眴斡绖偢嬖V記者,近年來,市場對鋼鐵產品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爐外精煉領域沉淀27年,見證了馬鋼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他也總結出自己的寶貴經驗,并堅持理論聯系實踐。
多年來,單永剛沒有放過一次進修的機會,從技校到??圃俚奖究?,單永剛的技術知識水平與他的爐外精煉技術同步提升。
“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也包括管理方面、生產安全方面的知識?!眴斡绖傉f。
技術“大拿”的成長,也離不開生產一線的磨煉。單永剛說,每一項技術探索的課題,幾乎都來源于生產一線。雖然他是人們眼中的技能大師,但還是堅持每天到生產線上實地觀察。他通過對一線生產數據和工藝情況的反復分析、對比,優化生產方案,并牽頭對《崗位作業標準》《冶煉鋼種作業指導書》等體系標準進行修訂完善。
“生產一線的細節很重要,許多技術突破都需要從細節入手,反復推敲?!眴斡绖傉f。
深耕爐外精煉領域,單永剛多年來攻克了無數個“卡脖子”難題,每一次攻關都是一次大膽創新。
“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會面臨質疑、面臨風險,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阻力,但缺少‘創新’這個關鍵,就難以有技術突破!”單永剛深有感觸地說。
馳騁在大江南北的國產時速160公里動力集中“復興號”動車組,俗稱“綠巨人”,它獨有的綠色機身曾一度驚艷四方。這身“綠鎧甲”的誕生,與單永剛有著直接關聯,其背后是一波三折的技術攻堅故事。
2020年,馬鋼拿到了“綠鎧甲”的訂單,相關生產部門信心滿滿地投入生產研發,但沒想到,在多次試生產中處處出現“攔路虎”,造成試驗中斷,并直接影響到生產效率。一時間,這成了眾人關注的難題,而焦點恰好集中在爐外精煉環節。于是,單永剛臨危受命。
“鋼種特性決定了煉鋼冶煉的難度,因其低碳高合金成分的特點,需要較長升溫時間,無法達到與連鑄生產匹配要求?!泵鎸に囯y題,單永剛及團隊對1000多爐同類型鋼種工藝分析、數據比對,最終敲定工藝流程優化方案。
“方案評審時,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行,認為做不到?!泵鎸|疑,單永剛相信自己的判斷,通過不斷探索、反復嘗試,終于突破冶煉溫降250℃工藝及操作極限,冶煉出國內首款高耐蝕高強冷軋鋼板,用于“綠鎧甲”的生產。
一次次攻關,一次次突破,單永剛多年來敢于創新突破傳統煉鋼工藝的“束縛”,創造了以單永剛命名的5項工藝冶煉操作法,取得了6項技術秘密、8項專利技術成果。近3年來,他主持參與申報科研技術攻關20余項,在保證高質量生產的同時,探索高效生產模式,促進了企業降本增效,也為低成本潔凈鋼及高附加值產品生產邁向更高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載5月23日《安徽日報》)